-
五十二甲溼地
五十二甲濕地位於五結鄉利澤村及下福村的冬山河東側,利澤簡橋與親水公園隔岸,佔地有近200甲的面積,此處地勢低窪,常年積水,形成大片草澤,成了特殊生態發展。五十二甲濕地,為低窪所形成的潮汐淡水沼澤生態體系,而蘆葦是淡水沼澤的優勢植物,魚類豐富,而休耕的水田中,蘆葦叢生,有機碎屑豐富,水生植物亦多,提供 -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
傳統藝術中心於民國91年1月28日正式成立,其設立是為了推動與保存台灣文化,範圍涵蓋傳統的戲劇、音樂、工藝、舞蹈、童玩、民俗雜技等類及創發國內傳統藝術良好的環境和人才培育。位於冬山河畔濱海公路旁,佔地約二十四公頃,與親水公園僅一河之隔,園區內設有展示館、戲劇館、曲藝館、民藝街坊、傳統小吃坊、文昌祠、 -
清水大閘門
冬山河平緩和順地流向大海,有一個地方叫做下清水,它是冬山河下游入海口處最低窪的所在。因冬山河下游位於太平洋濱海地帶,屬感潮河段,由於潮汐影響,海水倒灌,阻礙上游排洪困難,造成每逢豪雨,沿岸常積水氾濫成災,於是政府著手建設五結防潮閘門,自動調節上下游水位,以防止海水倒灌,有效開發利用冬山河流域土地。1 -
二結王公廟
供奉古公三王的二結王公廟在1997年9月28日舉行具歷史性的「千人移廟」壯舉。地方計劃「折舊廟、建新廟」並推動「萬人起廟、萬世傳」的宣傳活動。舊廟保存整修後將設置為「二結庄生活文化館」,提供社區居民活動與參與的公共空間。舊廟建築古色古香,廟內保留舊王公廟的巨大神筊、香爐、木魚、乩童道具、神明服飾等, -
利澤老街
利澤老街是以前平埔族噶瑪蘭人的舊址,也是溪南的貨物集散地。利澤簡位於冬山河下游,至今利澤老街已被現代的建築物取代,但仍可找到一些部份古早老街的遺蹟,像是利生醫院一直是利澤簡老街的地標,為最早的西式建築,創建於西元1920年,原為利澤簡信用組合,之後曾作為輕便車站、五結鄉農會,現為利生醫院。老街上著名 -
冬山河親水公園
親水公園位於冬山河畔,橫跨冬山河兩岸的利澤簡橋是其著名象徵,設計規劃理念是結合了冬山河的特性,以「親近水、擁有綠」為主題,而整體設計則有效達到觀光、休閒、遊憩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。園區的設計,非常特別,運用宜蘭的傳統建材,處處呈現既樸拙又精緻的獨特風格。園區內有旅遊服務中心、野外劇場、親子戲水區、